三国读书心得

时间:2024-11-10 11:56:13
三国读书心得

三国读书心得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读书心得1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说。它是由明朝时代的罗贯中写的。身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自然故事里的情节也是曲折动人,跌宕起伏。

就拿三英战吕布这个故事来说一说吧!这篇故事主要讲刘备,关羽,张飞这对结拜兄弟骑着马与董卓的义子——吕布大战了三百回合。渐渐吕布招架不住了,虚刺一枪后,便骑着赤兔,拿着方天画戟,狼狈的逃回了营中。对于这篇故事,我对吕布的英勇非常赞赏,也很厉害,但吕布的武力使他非常自大,自认为没有人能够挡住他那致命的一击,哪怕是上万人也不足以挡住他前进的步伐,从而导致他的鲁莽,从而导致他的鲁莽给他铺了一条险些丢掉命的道路。吕布的计划不周全,刘备,关羽,张飞的出现使他的计划乱了套,说白了,还是有勇无谋,光有力量,没有脑子的一个人。

再者说刘备关羽,张飞他们用了老子脑子,决定好了计策,不慌不忙的进行着,这让吕布成功进了套。所以要少用蛮力,多用脑子。

与吕布相比,关羽就显得沉着多了。有一次他被毒箭射中,然后找华佗神医来刮骨疗毒。关羽的冷静、沉着和有勇有谋,都让我非常称赞。他不像吕布那样的自大,他都要好好思考一番,再作行动,而吕布是不动脑子,。便去战斗了,不动脑子武力值再高也没有用,用智慧便可以做到以小博大。

刘备、曹操、孙权哪一个不是从一个无名小卒做到了开国皇帝的,就他们一点兵马,能够抵挡十万、百万大军吗?都是靠智慧啊!

《三国演义》告诉了我,活用智慧,便可以做到蚂蚁吃死象的道理。

三国读书心得2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之事,体现了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读完全书,掩卷长思,最吸引我的还是书中的人物。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如《隆中对》中所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具有江东三世,刘备凭何能与他们争强,除了一个大汉皇叔的身份,他也不过是一个小老百姓罢了。凭什么能让百姓归心,凭什么能让卧龙,凤雏尽为他所用,原因只在人心二字。因为他对百姓好,宁天下人负我,我也不负天下人,宁日行十里也不弃百姓于不顾,所以百姓愿意跟着他。因为他待手下好,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能让诸葛亮和手下诸位将领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切皆因他的仁爱。

刘备是仁的代表。

相较刘备,我则更偏爱诸葛亮,羽扇纶巾,八尺男儿,仅二十七岁之龄就拥有安邦定国之才,三国中的孔明实在是一个让人无法不着迷的人物。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博望用兵·舌战群儒·巧借东风·平定荆益·七擒孟获自他在这本书中出现,所成就的每一件事都可被千古传诵。更难得的是他的忠心,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事亲力亲为,即使明知后主昏庸无能,他也不取而代之,反而是更尽心竭力的兴复汉室。他出山时曾说待功成之后必当归隐,但最后却在五丈原丢了性命,有一首诗曾叹“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叮咛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正因为他这些品质,所以我分外敬重他。白居易赞他”托孤既受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虽然他没有成功扭三国归晋的结局,但他已成功改变了三国,没有他,就没有这个我心中的三国。

诸葛亮是智的化身。

凭心而论,其实我并不欣赏关羽其人,他的傲慢,他的自视清高,都让我无法从心里尊敬这个被万人景仰的关公。但他的义是我所不能否认的。他可以为了兄弟之谊放弃高官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只为和兄长并肩作战。他也能为了以前的恩义,冒着砍头的危险,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羽是义的诠释。

三国中的人物各有千秋,正是他们构筑了这段传奇,让无数人沉醉其中。

三国读书心得3

我曾佩服过一代英雄刘备。他虽然不是最后成功的人,但他确实是最聪明的人。为求一贤士,他不顾兄弟劝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脱离曹操,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更显出他的聪明才智,为了让赵云留在自己身边,他摔儿子以表自己对他的珍惜。刘备确确实实是一个圣明聪颖的君主,只可惜他没有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后代。

《三国演义》是一本神奇的书,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像是活起来似的——他们的人物性格太过鲜明,也太过典型。或许《三国演义》所承载的,并不是一个群英荟萃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特点与精髓。

我们生活中也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可能会有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聪慧,关羽的义气,张飞的豪爽,周瑜的小肚鸡肠……但不管怎样,这些明快突出的性格特点也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哪一种元素都必不可少。

读一本好书,不仅仅是要读透它,更重要的是要尽自己所能去参透作者藏在这本书背后的,那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或许有一天你放下书本,闭上双眼细细琢磨的时候,你就会惊异地发现,一个栩栩如生的社会,正诞生在你的眼前。

三国读书心得4

我读了这本《三国演义》小说,这部书描写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令我喜欢的就是其中的两位英雄――刘备和诸葛亮。

先说说刘备吧,他受将军、百姓的爱戴。刘备的能力总是体现在用人上,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微,进而幸得忠实的徐庶,最后受此二人指点风雪中三顾茅庐,成功请出天下奇才诸葛亮,而后又收服数位博学多才的谋士助他抗东吴,战曹操。他爱民如子,宁失性命也绝不丢弃汉室百姓,爱将胜子,看着赵子龙大将抱着阿斗杀出曹军的重围,心疼得将亲生骨肉弃之于地。一个做草鞋的能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为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质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将士们的中心。

诸葛亮他不仅善于用计,而且用兵如神。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的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但书中描绘的诸葛亮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作所为给大家一个很深的印象。

读完了这本小说,使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读书心得5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东晋(汉晋春秋)则以刘备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

《三国志》位列中国 ……此处隐藏6550个字……有幸……

孙权:明主,在他治下的江东,人才济济,最后更是越来越强盛。曹操对这位后辈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个人认为十分对。

三国读书心得13

愉快的假期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三国演义》青少版最让我着迷。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霸天下的故事。书中的故事情节曲折而生动,其中刻画了很多富有特点,形象丰满的人物,有狡计多端的曹操,有心胸狭窄的周瑜,有宽宏大度的刘备。其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最让我敬佩。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很多诸葛亮的故事。比如《草船借箭》。周瑜忌贤妒能,想陷害诸葛亮,就让他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可诸葛亮却说只需三日,便可纳十万支箭,周瑜一听大喜,三日之内造不完,正好治诸葛亮的罪呀!看到这里,我也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感觉他太冒险了,诸葛亮叫来子敬,借来二十条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前余,分布两边,第一日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不动,到了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请来鲁肃说前去取箭,可看完书才知道,原来诸葛亮算准了曹操的多疑,利用大雾天气,制造声势,让曹操以为有敌兵来进攻,下令放箭阻击,使诸葛亮轻易借得十万支箭,知道最后孔明令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曹操才知道上了当,诸葛亮如此聪明,连周瑜知道后,都不得不赞叹:诸葛亮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读三国演义这本书,不禁使我知道了很多像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物,而且在对三国战争的描写中,我还感受到了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成功塑造,学到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还积累了很多的好词佳句呢!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的收获可真大呀!

三国读书心得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做为任何一本叙述三国的书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诗,也是三国历史最好的写照。三国,短短的一百年的岁月,不明白为我们的童年留下多少美丽的记忆,赤胆忠心,一心为匡复汉室,最终遗恨于白帝城的刘备、雄心大志,耗尽一生精力,只为统一中国的曹操、鞠躬尽瘁,只为实现自我的梦想的诸葛亮,哪一个不是我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伟大人物,三国给我的影响能够说是巨大的,只要是关于三国的一切东西,我都会想办法弄到手,游戏啦、书啦都是我每一天的精神粮食,可说我的生活是在三国中酝酿出来的。

自从接触到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之后,我对三国的许多看法都悄然骤变,以前,我都以为自我已经把三国演义的历史背的滚瓜烂熟了,自认是三国通,可是在看到易中天解读三国这段历史的时候,愕然发现,自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和幼稚,就像我们读书越读的越高的时候,就会发现自我懂得其实很少,甚至完全曲解了。三国不仅仅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是一段值得大家来慢慢品读的故事。

曹操,一个在我印象中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不把当时的汉献帝放在眼里的奸臣,可是经过易中天的分析之后,确实不可否认的是,曹操的的确确称得上是三国时代的大英雄。曹操不仅仅把当时颠沛流离的汉献帝接到许昌,并且还帮忙没落的东汉王朝建立起必须的威仪,尽管这对已经行将就木的大汉王朝来说已经是无所谓的了。

此外,曹操也把战事频繁,导致百姓生灵涂炭的中国北方给平定了,这绝对是一项功绩,当然这背后确实千千万万的人所奠下的和平和安宁。曹操有功也有过,就拿他屠徐州的百姓为例,这就是不可取的例子,史书上的说法是“泗水为之不流”,可想而知死了多少的人。

当然,有人会为曹操辩护,三国是个战乱的年代,战争杀人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曹操却为了报复而屠城就是他的不对了。事后曹操也为此事深感愧疚,所以在之后的官渡之战的时候,也把白马的百姓迁走,以免遭到袁绍的报复而惨遭灭顶之灾,这也算是一种补偿了吧。曹操统一北方的同时,也鼓励大力生产,使到东汉连年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生产力的下降,得以有个喘息的机会。

曹操鼓励屯田,屯田的主要目的当然是用在军粮可是这也使到原本荒芜的土地得以发展,就像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的,“当曹操在丰衣足食的事后,袁绍在北方吃桑葚,袁术在淮南吃河蚌,沒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所谓大灾人相食”,三国表面看起来十分的波澜壮阔,也孕育出许多的英雄,可是哪一个不也是踩在尸骨上慢慢走出来的?

曹操的一生疑点重重,曹操的杀荀彧和崔琰更是令人所不齿。荀彧作为曹操幕后的功臣,一向受到曹操包括同僚的尊敬和爱戴,三国志中许多问题之后,总少不了荀彧的看法和提议,曹操基本上都采纳了,所以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可说是挺不错的,可是就像易中天所说的一样,他们俩还是在政治路线上发生了碰撞,而碰撞的结果是荀彧被杀,史书上的说法是“以忧薨”,就是犹豫而死的意思。荀彧作为曹操集团的“诸葛亮”确实和诸葛亮极为相似,荀彧和诸葛亮我认为都是“梦想主义者”,就是硬要把不可能的任务给做完,硬是要把死马当活马医,就是要恢复大汉王朝。荀彧正是因为看上了曹操有恢复汉室的本事和心意,所以才弃袁绍奔曹操,期望曹操能重整东汉王朝。

曹操早期可能是有匡复汉室的心意,可是渐渐的就没有了,可是荀彧的心还在,所以尽管曹操已经变卦了,可是荀彧始终还是要维护汉室的,所以在曹操封魏公的问题上持反对意见。曹操随着功劳越来越大,野心也慢慢的大了起来,曹操完全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东汉王朝给废了,可是曹操却不想背负这个篡国的罪名,所以一向到进魏王之后,再也没有窥视帝位了。

我觉得曹操最终没有称帝,也许是念在荀彧的请份上,曹操不可能看不出荀彧投奔他的原因,更不会不明白荀彧绝对不会赞成他称帝,所以曹操封了魏王之后,也就罢手了。

曹操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中流露出他对人才和人生的感慨和追求,《短歌行》更是其中的代表作。曹操的诗和苏东坡的诗可说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们的诗总是那么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让人宛如置身在诗中描绘的意境当中,深深感动。

三国读书心得15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三国演义描写了近200个人物形象。

我最敬仰的要数诸葛亮了,诸葛亮熟知天文天文,能文能武,足智多谋。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典范! 再说关羽,―个红脸,大胡子飘在胸前的大将军,也是五虎大将之首。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放了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我以为关羽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真是―种难得可贵的忠。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_雄,而且我对他的觉得也不好,固然说他是―个人才,十分聪明,而且擅长打仗,但他有谋权篡位之心。固然当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不过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这使我感觉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坏,毕竟他还很大度。但是周瑜眼光短浅,气量狭小。这也与曹操构成了鲜明的比照。他眼中只要诸葛亮,与诸葛亮誓不两立。他想只需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安定了。

我特别爱看三国演义这本书,看完之后还想看,真是让人耐人寻味。

《三国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